首页   

追踪上千焦虑、抑郁的中产家庭:家长病了,却让孩子吃药

常青藤爸爸  · 育儿  · 3 周前




常爸说:

这几年,不少家长谈抑郁症色变,尤其在抑郁症发病越来越低龄化的情况下,孩子为什么会抑郁?如何能避免孩子陷入抑郁?成为了家长们普遍关心的话题。


但与其寻找外因,不如多向内看一看——不少孩子抑郁的根源恰恰在于家庭和家长。如果是家长病了,却非让孩子吃药,岂不是本末倒置、南辕北辙?今天我们就来听听一位心理人的说法,了解青少年抑郁的“根”究竟在哪里。



作者:lcey

本文来源:公众号“谷雨星球”

lD:guyujihua2021


大家好,我是Icey,从业多年的心理人。


这些年,我给1000多个家庭做过心理咨询,观察到一个非常沉重的事实:抑郁发病越来越低龄化,很多青少年时期发病的孩子,早很小年纪就已露出端倪。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中表明,高中生的抑郁检出率为40%,初中生的抑郁检出率为30%,小学生也有10%。


曾经一个2年级的小女孩,严肃认真地问我:「老师,你说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这让我非常诧异,因为这个女孩乐观开朗,成绩常年第一,在家里甚至会帮助照顾妹妹的「好孩子」。但她却接着说:「我感觉活得挺累的,生活没什么意思」


而更加痛心的数据是,在2010年到2021年间,中国5至14岁儿童自杀死亡率,以平均每年近10%的速度上升。


成为父母后,很多人都希望孩子长大成才,自食其力,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不惜投入所有的金钱时间和精力。但为什么,越来越多孩子陷入焦虑、抑郁和迷茫无法自救?


我用了心理学的一个工具「幸福坐标系」,找到了些许答案。


01
幸福坐标系


在联合国发布的《2023年全球幸福报告》中,芬兰连续六年成为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丹麦、冰岛等其他北欧国家位列前十。


美国排名第15,英国排名第19,甚至同属东亚的日本、韩国都能排到47和57位。


而中国只能排到第64位。


为什么大家的幸福度越来越低?


我画了一个「幸福坐标系」,横坐标代表现在,纵坐标代表将来。


横坐标是正的,代表现在过得很享受且快乐;纵坐标也是正的,代表对于将来有积极的人生目标去追求,有憧憬有希望。


那么处在第一象限的人,我把他们成为「真正幸福的人」:现在过得快乐满足享受的同时,又在积极的追求着人生的目标。


但我发现,中国的父母和孩子大部分在第二象限。


第二象限:把成功当幸福的「溺水模式」


现在是负的,代表现在过得不满足、不快乐、不享受;但是我将来是正的,我心里有积极的目标去追求、也许是挣到钱、也许是取得名。


所以我们总会听到这样的表达:「现在苦点没什么,挣到10万块我就幸福了」。


但是人的欲望很难满足。永远都会有下一个目标的焦虑和压力,取代现在刚刚满足的目标。


就像是溺水的人,在浮出水面的那一刻是快乐的,但是大部分都在水下感受压力焦虑和挣扎。


科学研究也表明,成功、赚钱无法永远为人提供稳定的幸福感,这是有平台期的。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和安格斯·迪顿 2010 年发表的基础研究发现:随着年收入的增加,日常幸福感也随之增加,但当年收入超过 7.5万美元时,幸福感就会趋于平稳,达到稳定水平。


同时,宾夕法尼亚大学马修·基林斯沃思 2021 年发表的研究发现,随着收入远远超过 7.5万美元,幸福感稳步上升,没有出现停滞的迹象。


对于这样的分歧,两个教授联手开展了一项新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金钱和幸福的关系:


  • 对于原本就不幸福且焦虑的人来说,幸福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直到 10万美元,幸福感就不会再随着收入增加了。

  • 对于那些处于情感健康中等范围的人来说,幸福感随着收入呈线性增加;

  • 而对于原本就知足常乐的人来说,收入超过10万美元之后,幸福感依然会递增。


这个研究说明:


越成功、越幸福的,反而是最具松弛感的「幸福型」人群;而那些过于将成功与快乐挂钩的「溺水型」人群,越成功,反而离幸福越远。


这或许也是一种逆向的「马太效应」。


第三象限:把「解脱」当幸福的「跳楼模式 」


不同于第一、第二象限的人,第三象限的人认为,现在是负的,过得不满足、不快乐、不享受;将来也是负的,我追求不到目标,也不想去追求了,对未来没有期待。


正如大家经常看到的,因为看不到努力的终点而破罐子破摔,以及选择逃进网络世界逃避现实的孩子。


第四象限:把「享乐」当幸福的---摆烂模式 


处在这一象限的孩子,对幸福的追求已经完全归零。他们认为现在是正的,过得满足、快乐、享受;将来是负的,追求不到目标,也不想去追求了,对未来没有期待。


喜欢吃、喜欢喝、喜欢玩乐和潮牌,就是没有任何追求,可能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习得性无助了,根本改不了。


正如很多中产爸妈抱怨的,给孩子了最好的物质条件,他们却毫无上进心。


安心享受这一切,并不思进取,躺平摆烂。

02
哈佛大学的格兰特实验


前段时间,《人物》公众号发表了一篇《孩子抑郁症离开后》,刺痛了无数父母的心。


女孩小酒的母亲半夏,在孩子离开后一点点梳理出了她生病的痕迹。她发现从很早开始,小酒就出现了隐晦或明显的躯体化症状,而却因为各种原因,被忽视,导致疾病被长时间掩盖。

小酒在第一次试图跳楼前写下的(来源:《人物》公众号》


对于更多的家长来说,在这趟教育旅程中,我们如何从头开始避免让孩子陷入这样的悲剧境地,如何帮助他们从小到大都保持较高的幸福感?


哈佛大学的一项「格兰特实验」,就发现了获得幸福的秘密。


这个实验从1938年开始,在长达86年的时间里,跟踪了724个人的一生,包括268名哈佛大学本科学生,和456名波士顿附近贫困家庭的年轻人,了解他们的工作、家庭、生活、健康状况。


作为当今学术史上最长久的幸福研究,学者收集了关于身心健康的大量数据,长达几万页。

研究的主导者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罗伯特·瓦尔丁格


经过几代研究人员的坚持不懈,他们成功跟踪这些年轻人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各个阶层,成为了工人、律师、专家、医生、有的成为酒鬼,有人患了精神分裂。


真相开始浮出水面——


真正影响幸福的不是财富、名望或更加努力的工作。而是拥有爱,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那些保持温暖关系的人会活得更久、更快乐,而孤独的人往往会更早去世。


「孤独会杀人,它和吸烟或酗酒一样强大」。


同时研究也发现,那些寿命更长、身体健康的人会避免过度吸烟和饮酒。而那些拥有强大社会支持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精神衰退的程度也较少。


尤其对于父母来说,研究人员发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警醒:艰难的童年可以跨越数十年,在中年及以后的身体里崩溃。

哈佛公报对这个研究的报道


甚至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格兰特研究也提供了一个关于婚姻幸福的视角。


研究发现,如果在80多岁时,婚姻关系依然温暖和睦,对自己的另一半依然信任有加,知道对方在关键时刻能指望得上,那么你的记忆力就不容易衰退。


而反过来,那些觉得无法信任自己的另一半的人,记忆力会更早表现出衰退,也会感受到更多的情感和身体上的痛苦。


当然幸福的婚姻并不意味着从不拌嘴,而是他们坚信在关键时刻对方能靠得住,那这些争吵顶多只是生活的调味剂。

罗伯特·瓦尔丁格教授自己的婚姻就很有说服力,他和妻子表示:50 岁时对人际关系最满意的人在 80 岁时也是最健康的。


03
雨中有伞的孩子


现在无数的文章和教育书籍,很多都在讲原生家庭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和伤害。


而许多在原生家庭中没有感受到太多爱与包容的年轻人,没有沉溺在痛苦中一味责怪父母,而是积极寻找治愈自己的途径。


有人甚至为自己找了一对虚拟的爸妈,来爱自己。


最近有一个叫做「小琳妈妈」的账号非常火,面相和蔼的阿姨成为了无数人电子妈妈。无数人从这里找到了原生家庭没有获得的耐心和理解,从假爸爸假妈妈那里得到了温暖和温柔。


还有一对爆火的电子父母账号@和女儿分享日常也是如此,也是一对亲切的中年父母总是突然笑眯眯地出现在镜头里,第一句话关心的永远是:「女儿今天没受委屈吧?累不累呀?」「女儿,今天开心吗?」


他们表现出了对孩子无限理解和包容,治愈了无数在父母处受过伤的人。


正如有段时间爆火的词条「长大后重新养一遍自己」,这些曾经淋过雨的孩子,在二十多年后为自己在虚拟世界找到了一把大大伞。


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让爱变成隐形大伞,支撑孩子度过未来的风风雨雨呢?


约翰-戈特曼教授曾提出过一个概念,叫「情感账户」


它的余额越多,在面对压力和冲突时能起的缓冲作用就越大,两人就越能共渡难关;如果情感账户为0或者负数,可能生活中一些非常小的矛盾就会激化两人的冲突,关系破裂。


在亲子关系中,让对方痛苦,觉得被批评、被指责、被误解、被轻视的行为,都是在往情感账户取款。如经常泼冷水、强势的要求对方、使用冷暴力、说狠话、经常打击对方、很少肯定对方、抱怨指责、不信任...等等。


当对方感觉快乐、觉得被需要、被欣赏、被肯定、被关爱时,就是往情感账户存款


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做:鼓励对方、赞美他所做的事、欣赏他、适当的身体接触,比如抱抱、亲亲理解对方的情绪、互相信任,尊重对方的私人空间...等等


如果我们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细心留意情感账户中的余额,那么教育或许就是成功的。


当我们拥有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通过观察学习也就自然而然的学会了如何经营人际关系。


这样,等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也许就不用去网络世界找「电子妈妈」求安慰,而是愿意多回到家,陪陪我们,聊聊天,散散步。


我们在小时候如何对孩子,孩子也会在我们老去时,一样对我们。


我们往孩子的情感账户里存了多少钱,他们长大后,才能足够富足去过好这一生。


本文授权转载自“谷雨星球”

邀你一起做内卷下的教育长期主义者


1

END

1



推荐文章
一小时爸爸  ·  5月积分福利&社群抽奖  ·  5 天前  
三个妈妈六个娃  ·  7岁的孩子不想上学,中医朋友说他可能是易抑郁体质  ·  5 天前  
新潮沉思录  ·  索多玛会毁灭吗?——阴谋论与边缘人  ·  12 月前  
SSDFans  ·  独家幕后| 一场让NAND ...  ·  2 年前  
THLDL领导力  ·  2019仅剩188天,你的企业是增长还是下滑 ...  ·  4 年前  
架构文摘  ·  2018 存储技术热点与趋势总结  ·  6 年前  
丁香园用药指南  ·  约稿函:我在丁香园等你!  ·  6 年前  
© 2022 藏经阁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