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半前,丁礼士在他的淘宝店上架了一个商品——“颜值打分”。
顾名思义,就是买家下单后给他发几张照片,他对别人的长相按照某个标准打分,同时给予分析和改进建议。
两年多以来,他一共给2万多张脸打过分。最高峰的时候,他带着两个客服一天看了3000多张脸。
在这2万多次有关颜值的交流中,丁礼士窥探到了年轻人越来越严重的“颜值焦虑”,以及需要引导的自我认知。
想知道自己的长相在大众标准里能得到几分,并不难。
花0.88元能拿到一个分数,多花4元能让店家分析你长相的优点和缺点,再多花2元,能得到改善外表的意见。不同店铺有不同的收费标准,最贵的“套餐”基本在10元出头。
把自己的照片拿给别人指指点点,真的有人愿意这样干吗?
还真有,而且不少。
电商平台上,有商家的单链接销量超过2万,也有不少链接销量在两三千。这些链接的评论区热热闹闹,很多买家大大方方地“晒”出他们的照片以及测评过程,供其他网友二次点评。
有人认同店家的打分,也有人为了一个分数在评价区吵翻了天,还有人将店铺玩成了“小红书”,孜孜不倦地给每个分享照片的买家打出区别于卖家的分数。也不乏“目的不纯”的网友:“点进来就只为了看帅哥美女。”
从理论上讲,颜值的评判是主观的,没有标准亦没有正确答案。但这群淘宝卖家在主观意识里构建了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那就是:在大部分人眼中,你的样貌值几分。
“这个分数构成里,第一眼的印象分非常重要。”
因为即便长相是没有标准的,但大部分人见到他人时,脑子里会自动浮现“美”“丑”“一般”等印象,类似于“打分”。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第一印象效应”。影响分数高低的除了颜值,还有人的气质、谈吐等等。
根据这些因素, “颜值打分”商家们心照不宣地建立起了一个游戏规则。
1—2分:丑
2.1—3.5分:一般般
3.6分—4.9分:普普通通大众脸
5.0—5.9分:清秀好看
6.0—6.9分:日常生活中的美女帅哥
7.0—8.3分:很好看的网红达人
8.3—9.0分:明星颜值
9.1—10分:一线明星颜值
并不是所有的店铺都在用这个标准。但大家都在遵循的是——三分以下算丑,四五分是一般长相,七分以上算是美女帅哥。
其中值得争议的是,什么样的脸是“一般的脸”,长成什么样子,才能被划入“帅哥美女”的圈子?这也是评论区争吵的主要原因。
想要得到标准答案,注定是会失望的。不论如何,审美这件事都不可能脱离主观意识的干涉。
也正因为没有严格的标准,才会有那么多人渴望得到他人的评价。这门生意,也就顺理成章地做成了。从商业价值来看,争论越大,流量就越大。
两年半前,”00后”小伙丁礼士上架“颜值打分”时,淘宝上已经有几个相关店铺。一周内,他就迎来了第一个订单。
因为当时在研究生备考期间,他只是本着“娱乐”“认识漂亮小姐姐”的心态,将价格定为4毛钱。
他的店里除了“颜值打分”,还有一个为女生买家介绍对象的“东北男朋友”链接,“我是东北人,身边的同学也都是东北大高个单身汉,人品我都熟悉,花1.88元下一个单,我就发一个朋友的联系方式”。
这种玩乐、社交的心态让他起初的打分原则偏向“主观”,“就是看第一眼,判断一下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会不会有人追,达到七八分,就是校花校草级别”。
上架链接的两个月后,一个买家发来一张男孩的照片,表示是“班里的同学”,请丁礼士评分。
他按照正常标准评价后,没过多久,一堆人涌进店里,发来同一个男孩的照片要求评分。丁礼士意识到,他正在被人恶搞。由于当时正在学习,他评价了几张后不耐烦地表示:“丑!不想评价。”
没想到这个无心的回答让他火了。那些同一个班的孩子,将这次新奇的体验发到了抖音上。第二天早上醒来,他的店铺后台显示“200多个订单未发货”。
其中有人发自己的鬼脸照片,请丁礼士评分,也有人将丁礼士的照片P成鬼脸,让他评分。在这波热度里,恶搞订单居多,但也让他窥见了流量密码。那之后,他开始在自媒体账号发布与“颜值评价”有关的视频,他自己出镜与买家互动。
“如果有人恶搞我的照片,我也不会生气,会配合对方‘玩梗’。如果买家是正儿八经地在寻求评分,我也会按照我们的标准来打分。”
这样放松的心态让丁礼士的流量越来越大。很多网红“大V”也会请他评分,然后将测评过程发布在他们自己的账号上。
下单的人多了之后,丁礼士开始遵循那个在圈内流通的“规则”。
一年半前,一个网红将他与丁礼士互动的过程发到账号上,给丁礼士的店铺一天带来了3000多单。那天,他和两个因“颜值打分”而认识的客服,“发货”发到了半夜。
两年半来,他积累了2万多个订单,累计从“颜值打分”服务中收获了五六万元。除了这家淘宝店,丁礼士还运营了一家服装店,一家爬虫店。他还是一个职业魔术师,业余时间会接活儿上台表演,也会到学校公益教小朋友学魔术。
总体来看,“颜值打分”构成了他收入中的最大一部分。
丁礼士从2万多个订单中清楚地看见,如今年轻人的“颜值焦虑”,真的很重。
大部分“颜值评分”买家都是年轻人,要么是大学生,要么刚毕业。们的身心处在融入社会的转折期,极度渴望建立自信,以及得到他人的鼓励、认可。
在所有买家里,男女的比例相当。两者的区别在于,大部分男生下单是为了寻求“解决办法”,想让丁礼士帮忙“改造一下自己”,他们会问:“我这样的,能找到女朋友吗?”
而女生的思维更感性,她们更想获得情绪价值,从评价中得到他人的肯定。
所以对丁礼士来说,打分只是一个开始,并且是费时最少的环节。真正重要的,是分析、评价、给予改进意见。
2024年8月,一个小男孩给丁礼士发来一张照片,照片里的人衣着随意且陈旧,发型厚重又凌乱,头发几乎盖住了半张脸,整个人又很消瘦。
男孩说他刚刚和女朋友分手了,很失落,他怀疑是自己的外型问题导致的分手,想让丁礼士帮忙改善一下形象。
丁礼士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乱,不好看”,但他觉得男孩的五官非常标志,“基础很好”。他给对方打了7分,并建议他修理一下头发,注意皮肤保养,给予了一些锻炼身体、神态的方法。
3个多月后,男孩又来下单了。照片里的他看上去胖了一些,皮肤也白了,头发修理了之后,整个人精神了不少,拍照时的眼神也更明亮了。这一次,丁礼士给了男孩8.2分。
还有一个30岁左右的女生,在他这里反复下单了四五次。从5.4分涨到了6.7分,“每次,她都非常认真地按照我们说的去做,然后隔一段时间向我们反馈。不仅换了发型,还改善了皮肤、神态、穿衣风格”。
这样反复来下单的人有很多。对丁礼士来说,当他以旁观者的身份对别人提出意见,同时被采纳了,对方逐渐建立起的自信,就是对他来说最有意义的事。
对买家来说,当他们愿意将自己的脸拿出来给丁礼士评分,甚至愿意将照片和评分结果公开时,就已经是一个脱离了“自我审美”的行为了。
这也导致很多人认为“颜值评分”是在制造焦虑,在引导大家建立不健康的审美观。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孟庆延在《谁的问题:现代社会的非标准答案》中认为,围绕“容貌焦虑”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本质并不在于应不应该有统一标准,要不要趋同,而是需要弄清楚,从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来看,大众关于容貌审美的认知状态是如何产生的?其具体产生的社会机制又是怎样的?
他用“多数的暴政”来回答这个问题,认为是大众推崇的审美认知,左右了个体的审美认知。
这场“暴政”不流血,不暴烈,似乎也很难消停。
但从更复杂的心理层面来看,大家愿意花钱让比人评价自己,甚至主动寻求改进意见,也是一种渴望建立自信的表现,不必着急否定。
某种意义上,这几元钱的评价服务,也是一个宣泄口。所以在为那些真正寻求意见的人打分时,丁礼士总会强调“你不需要别人的喜欢,你自己喜欢自己就好”“得到别人的喜欢,不是靠脸,而是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