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怎么沟通才有效?留意这三种“小聪明”

HR转型突破  ·  · 1 周前

导言

在沟通中那些富有想象力的自我辩护,称其为“小聪明”。他们让我们自然面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推向我们走入可怕结果。这些“小聪明”如何而来,又如何避开?

正文字数丨3521 字

预计阅读丨 6  分钟



在质疑和分析你的想法时,一定要密切关注一种常见的暗中为害的想法,即自我辩护式的想法。对于这些富有想象力的自我辩护,我们称其为“小聪明”。因为这些想法能让我们心安理得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更糟糕的是,当我们的错误行为会带来可怕结果时,这些想法仍会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


在为错误行为辩护或是面对严重后果急于摆脱干系时,我们经常使用三种方式进行主观臆断。了解这三种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应对措施,控制自己的情绪。



INSPIRE 

THE BEST

01

警惕三种沟通“小聪明”



受害者想法:“这可不是我的错!”


第一种是受害者想法。顾名思义,这种想法会把我们变成无辜的受害者。可以说,此类想法基本上都是这个模式:我们是善良的、正确的、聪明的、正义的,其他人或整个世界都联合起来反对我们。我们的不幸绝对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是无辜的。


无辜的受害者这种概念不是没有,如走在大街上,突然有人拿枪指着你的脑门。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就是悲惨的事实而不是虚构的想法,这时你才是无辜的受害者。


可是,带有受害者色彩的故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在大多数关键对话中,当你提出受害者想法时,目的是要掩饰自己在问题中的责任。利用这种方式,你可以审慎地避开自己的做法(或是不作为)造成的问题。



例如,上周老板收回了你对某个大项目的负责权,这让你感到很郁闷,四处抱怨自己得到的不公正待遇。当然,你隐瞒了这个重要项目工期拖延,让老板深陷危机的事实,这也正是他把你“打入冷宫”的原因。关于这一点你可没对别人说起,是啊,谁让老板害得你不爽的。


为了突出受害者想法,你完全忽略了对自己不利的事实,只描述那些高尚的动机:“工期拖延是因为我对质量精益求精,高标准严要求。”然后,你开始埋怨老板只会赏恶罚善:“他根本不懂得欣赏像我这样对细节一丝不苟的人才!”(这一转折把你从受害者变成殉道者了。还有这么个好处呢!)


大反派想法:“都是你的错!”


第二种是大反派想法。在虚构这种想法时,我们会把理智而正常的人变成坏蛋。我们把问题归咎于对方的不良目的,然后“正义凛然”地告诉每一个人,仿佛自己就是救世主一样。我们无视对方身上的优点,对他们的缺点却夸大其词,大加谴责。


在受害者想法中,我们会夸大自己的无辜;在大反派想法中,我们会过度强调对方的错误或愚蠢之处。我们不假思索地认为对方有最坏的动机或最差劲的能力表现,完全看不到他们的善意或毫无恶意的目的,也看不到他们身上的才能。在虚构这种想法时,给对方贴标签是最常用的方法。


给对方贴上带有某种“特色”的标签,我们便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打交道的对象是个愚蠢十足的家伙,而不是具有复杂心理情感的正常人。虚构这种想法不但能让我们堂而皇之地指责问题是对方造成的,而且能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这些“坏蛋”为所欲为。



我们不仅把个人想象成坏人,有时候还把整个群体的人都想象成坏人,把一个个体的人归到一个大的群体里面,然后排斥整个群体的人,这种做法让我们有理由对他们生气,或对他们嗤之以鼻。令人难过的是,恶意中伤一些群体和社群让他们遭受不公平对待和歧视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注意双重标准。


其实,受害者想法和大反派想法的本质是对事实极不公平的歪曲,出现这些想法表明我们在情绪失控时对对话双方做出了双重标准的判断。当自己犯错时,我们会炮制受害者想法,表明自己的意图是单纯善良的。与此相反,当对方伤害了我们或是给我们制造了麻烦时,我们会抛出大反派想法,虚构他们的恶劣目的,夸大他们的错误表现。


无助者想法:“这事我也没办法!”


最后一种是无助者想法。这种想法的特征是,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无力做出任何积极努力或表现得有所帮助。对于在对话中遇到的问题,我们认为根本没有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式,为自己不作为寻找借口。


如果说受害者想法和大反派想法是在为我们做过的事寻找借口,那无助者想法可以说是在为我们消极面对问题的行为寻找借口。


当我们把对方的行为视为习以为常和难以改变的习性时,无助者想法很容易就会出现。例如,当我们认为某个同事是“控制狂”时(大反派想法),我们便不愿和对方沟通了。毕竟,这种人从来都不接受别人的建议(无助者想法)。因此,不管怎么做我们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不难看出,这种想法通常源自大反派想法,它的负面影响和“傻瓜式选择”差不多。有了这种想法,我们往往认为,坦诚相告会破坏人际关系,因此还不如保持沉默、得过且过。



INSPIRE 

THE BEST

02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错误想法



现在,我们已经很清楚了,这些想法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给我们带来麻烦。可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要这些小聪明呢?有两个原因:


它们符合实际情况。有时候我们虚构的这些想法是准确的,对方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伤害,我们的确是无辜的受害者,或是我们的确无力改变问题的现状。可以说,这些情况确实会发生,但并不常见。



它们能证明我们的行为是合理的。通常情况下,我们需要逃避责任的借口时,往往不再寻找问题的合理解释,而是虚构这些小聪明式的想法。因为在这些问题上,我们也存在部分责任。对方不一定完全邪恶、错误,我们也不一定完全善良、正确,事实是双方都有责任,共同导致了问题的出现。但是,如果能把对方描述成错误的,把自己描述成正确的,那我们就能轻松摆脱困境。而且,把对方描述成“蠢蛋”之后,我们便可以心安理得地对他们进行羞辱和谩骂。


这些错误想法的产生通常源自我们知行不一的举止。不管你是否承认,我们的很多做法往往是不假思索的,除非遇到必须说明理由的情况,否则我们从来不主动寻找自己行为背后的想法。


当我们故意做出自己认为不正确的行为时,这种表现即知行不一。如果我们不愿承认错误,就必然会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这时,我们就开始要小聪明了。



INSPIRE 

THE BEST

03

改变主观臆断



了解到在自己的脑子里形成的小聪明式的错误想法之后,我们要学习的是该怎样消除这些想法。意识到自己正在为错误行为寻找借口时,对话高手会暂停交流,努力改变错误想法,构思正确想法。所谓正确想法,指的是那些可以引导积极情绪的想法,而只有积极的情绪才能带来对话等健康的行动。


那么怎样才能把错误想法变成正确想法呢?你应当改变主观臆断,因为错误想法有一个共同之处,即缺乏完整性。错误想法会忽略关于自己、他人以及我们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关键信息。只有把这些重要的信息综合起来,我们才能把错误想法变成正确想法。


要想弥补错误想法中遗漏的细节,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很简单,把受害者变成参与者,把大反派变成正常人,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具体方式如下所示。


 把受害者变成参与者


如果发现你在对话中把自己描述成无辜的受害者,你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是否故意忽略自己在这个问题中的责任?”


这个问题可以帮助你面对事实,让你意识到或许自己也是导致问题出现的一部分原因。换句话说,你并不是事件的受害者,而是问题的参与者。当然,这么说并不表示你一定怀有险恶的行为动机,或许你的错误只是一种无心之失。但不管怎样说,你多少还是有责任的。


要想改变错误想法,第一步是在你的描述中添加重要的事实。通过分析自己的责任,你可以意识到你对问题的认识有多偏颇,意识到自己是如何忽略自身错误和夸大对方错误的。


把大反派变成正常人


如果发现你在给别人贴标签,或是说别人坏话,你应当停下来,问自己一个问题:


“一个理智而正常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做?”


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把对方视为富有人性的人。在寻找这个问题的可能答案时,我们的情绪会逐渐软化,以同理心取代评判,以个人责任感取代自我辩白(如果之前对待他人的行为有所不妥)。


如果你的同事是个理智而正常的人呢?如果她没有别的目的,只是想帮你一把呢?你对她的恶意中伤是不是太草率了呢?这样做岂不是要承担可能伤害人际关系的风险吗?如果你指责她,但事后发现自己冤枉了好人,该如何收场呢?



询问这样一个问题,并不是要为对方的错误行为寻找借口。如果他们的确有错,我们可以以后找机会解决。学会把对方当作正常人对待,目的是改变我们自己的错误想法和情绪。这样做可以让我们从各种可能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的行为原因,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调节情绪的 方式。


实际上,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巧应用的成熟,我们慢慢地会越来越不关注对方的行为目的,不再沉浸于寻找对方不良动机的游戏,而是越来越关注其行为会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值得欣慰的是,当我们学会思考其他目的时,不但会消除我们自己的强烈情绪,而且能让我们彻底放松地投入对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对方的真正目的。


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在对话中抱怨无力改变的事实,你可以通过反思初始目的的方式改变错误想法。你可以问自己以下问题:


“我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我希望为自己、他人、我们的关系实现什么明白了这个问题,你就能摆脱“傻瓜式选择”,正是这种选择让你陷目的?”


人要么沉默,要么暴力的无助情绪。为此,应当进一步问自己以下问题:

“要想实现这些目的,现在我该怎么做?”


你该怎么办呢?你应当公开、诚恳、有效地和对方讨论问题,而不是肆意抨击对方,为自己寻找借口。当你不再把自己视为无助者时,就可以积极使用对话技巧,承担对话责任,而不是一味抱怨自己的无助了。




作者:科里·帕特森,斯坦福大学从事组织行为方面的博士;约瑟夫·格雷尼,企业变革研究领域从业30多年的资深顾问,非营利组织Unitus的共同创始人;罗恩·麦克米兰,柯维领导力研究中心的创立者之一,曾担任该中心的研发部副总裁;艾尔·史威茨勒,密歇根大学行政开发中心讲师

来源:《关键对话 如何高效能沟通》,机械工业出版社授权发布

排编:吴筱然

责编:陆远


推荐阅读

热文

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武器

丨更多

热文

做一个会听的人:移情、理解、再沟通

丨更多

对领教工坊“私人董事会”感兴趣的企业家朋友可通过下方“阅读原文”提交申请

推荐文章
新浪科技  ·  【#哈佛大学博士生深信尊者被骗钱# ...  ·  2 天前  
新浪科技  ·  【#道指首次突破4万点# ...  ·  3 天前  
新浪科技  ·  【#广汽本田开始削减生产团队# ...  ·  4 天前  
虎嗅APP  ·  阿里迎来几个季度以来未有的局面  ·  5 天前  
澎湃新闻  ·  “关键时刻,中国女篮从没掉过链子”  ·  7 月前  
© 2022 藏经阁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